7月的河套平原,金浪翻滚,麦香四溢。正值入伏时节,临近大暑节气,这片被誉为“塞外粮仓”的土地迎来了丰收的高光时刻。7月20日至21日,第二届“我在河套有麦田·欢天喜地麦收季”民俗活动与首届河套里非遗艺术节在河套非遗小镇盛大启幕。这场以麦收为媒、非遗为韵、文旅为桥的盛会,不仅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更以创新形式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
掌上非遗平台创始人戴齐良先生在致辞中表示:"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平台,让沉睡在民间的艺术瑰宝重新焕发光彩。"他指出,本次艺术节是掌上非遗平台"非遗+"战略的重要实践,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龙文化顾问陈兆威先生在致辞中强调:"非遗保护需要与时俱进,既要守住传统的根脉,又要赋予其时代的新意。"
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分会副会长王龙现场宣读了来自剪纸艺术分会的贺信,信中表达了剪纸艺术分会与掌上非遗平台多次合作圆满与成功,祝贺河套非遗小镇本次艺术节的成功举办,称赞此次活动是"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的典范"。
随着国家级非遗项目京东大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崔继昌宣布艺术节开幕,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开镰祈福:千年农耕文明的当代回响
20日上午9时,河套非遗小镇广场上,随着《丰收锣鼓》的铿锵节奏,四条金色长龙腾跃而起,狮舞欢腾,社火队伍踩着高跷穿梭其间,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这场由当地农民与非遗艺人联袂呈现的开场表演,拉开了为期两天的丰收庆典序幕。
活动的重头戏——伏季丰收祈福大典在麦田中央举行。仪式严格遵循二十四节气礼制与河套民俗,由河套非遗小镇华夏礼仪导师久歌主持。身着传统服饰的祈福队伍手持麦穗、五谷,吟诵《丰收祝词》,表达对天地的感恩与对来年的祈愿。河套文化研究专家表示:“这一仪式不仅是农耕文化的活态传承,更是对‘粒粒皆辛苦’的生动诠释。”
紧随其后的是充满仪式感的红绸开镰。九把系着红绸的老式木镰刀由劳动模范、种植大户、教师等九位代表接过,他们弯腰割下九捆麦穗,寓意“九成之丰”。麦捆披红后,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本地村民王树宽抹着汗笑道:“这红绸系的不只是镰刀,更是咱农民对土地的情谊!”
非遗市集:指尖技艺与舌尖风味的交响
河套非遗小镇的市集广场上,三十余个非遗展位构成了一条“文化长廊”。河套面塑传承人手指翻飞间,一朵朵“麦穗花”在面团上绽放;麦秆编织技艺展示区,孩子们在师傅指导下编出蜻蜓与草帽;还有来自上海、贵州、江苏、浙江、湖南等地的传承人,创作出充满乡土气息的作品。
农特产品展销区同样人气高涨。河套面粉、有机馒头、手工拉面等产品吸引游客争相购买。现场设置的传统面点制作体验区更是排起长队。“原来一碗河套焖面要经过十八道工序!”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女士在品尝后感慨。据统计数据显示,仅首日非遗市集销售额便突破5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超20%。
艺术盛宴:非遗跨界融合的破圈尝试
夜幕降临,河套非遗小镇灯火璀璨。首届“河套里非遗艺术节”在《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中启幕。来自全国的十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同台竞彩,京东大鼓传承人崔继昌、李占华的《长寿村》诙谐生动,口技大师江联营、袁欣晏以《我是一个兵》模拟战场万马奔腾,豫剧名家田容而的《花木兰》、李光辉的《抢来的警官》、越剧演员吴悦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沪剧演员吴梅芳、汪祖庆的《茶花女》、锯琴传承人何云祥、闫在云的《鸿雁》等节目轮番上演,赢得阵阵掌声。蒙古族长调歌手阿力玛的悠扬歌声、女书习俗传承人陈怡君的《女人的悄悄话》、呼麦与马头琴演奏《嘎达梅林与万马奔腾》等节目,则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与交融。
“非遗艺术周打破了地域界限,让河套文化在与全国非遗的对话中焕发新生。非遗艺术节的举办,不仅让本地群众大开眼界,也为全国非遗项目提供了展示平台。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非遗与旅游、农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河套非遗小镇总指挥戴齐良在启动仪式上介绍。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河套样本”
现场同步发布“一码游河套非遗小镇”智慧旅游平台正式发布,游客扫码即可获取非遗小镇导览、活动预约等服务,助力文旅数字化升级。一码游河套非遗小镇”智慧平台的发布,标志着当地文旅产业数字化迈出新步伐。据悉,此次非遗艺术节吸引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收入同比增长40%。
河套非遗小镇在活动期间创新推出“麦收+非遗+自驾游”模式。来自京津冀、长三角等地的百余辆自驾车组成“渡·阴山”车队,沿途参与麦田摄影、农事体验等活动。北京游客张先生告诉记者:“割麦子、学剪纸、看大戏,这一趟真正触摸到了河套的灵魂。”
薪火相传:年轻力量注入文化传承
值得关注的是,活动特别设置了大学生非遗研学营。来自中美青年内蒙古学术交流营的60名中美大学生走进河套非遗小镇,开启非遗技艺研学活动。
中美学生研学了河套面塑、河套剪纸、掐丝珐琅、锯琴等非遗技艺研学课程。非遗技艺研学,深受美国学生的喜爱,在游览河套非遗小镇主题大院、非遗工坊时,每个项目场馆,美国青年学生纷纷打卡合影。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龙文化顾问陈兆威表示:“河套非遗小镇就是把非遗业态融入乡村,让新生代成为非遗主力军,才是真正的活态传承。”
农旅融合:麦田里的乡村振兴方程式
此次活动不仅是文化盛宴,更是一场“产业实验”。河套非遗小镇内,农特产品展销区与非遗市集比邻而设:小麦面粉与面塑艺术同台亮相,匠人用麦秆作画,网红主播在麦田边直播带货……“通过非遗IP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再以旅游流量反哺文化传播,形成闭环。”
值得关注的是,“河套里非遗艺术节”与“渡·阴山自驾旅游”深度联动,推出“麦收研学”“非遗手作体验”等线路,吸引大批自驾游客。来自上海的游客吴女士感叹:“割麦子、学剪纸、听大鼓,这一趟让孩子明白了‘饭碗里的文化’。”据统计,巴彦淖尔市今年上半年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加62%,其中非遗相关业态贡献率达35%。
夕阳西下,麦田里的欢歌渐歇,但河套里的故事仍在继续。正如非遗艺术节主题曲所唱:“麦粒归仓时,文化正生长。”这场融合了农耕文明底蕴与现代文旅智慧的盛会,正在书写北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专家观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崔继昌在活动期间接受采访时指出:"河套非遗小镇的这次活动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它证明传统文化完全可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龙文化顾问陈兆威则认为:"非遗的活态传承需要创新载体,而河套非遗小镇将非遗与麦收结合,既保留了传统,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掌上非遗平台创始人、河套非遗小镇总指挥戴齐良表示:“未来,河套非遗小镇将继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推动非遗保护与创新,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结语:麦浪里的文化自信
金色的麦浪里,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从红绸开镰的庄重仪式,到非遗市集的热闹场景;从南北非遗的交融演绎,到农旅结合的创新实践——河套非遗小镇正在用行动证明: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而创新是文化传承的动力。
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粒麦子,都在诉说着农耕文明的厚重;每一位非遗传承人的表演,都在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瑰丽。当传统遇见现代,当农耕邂逅艺术,河套的麦田里,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文章内容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英伟达公司今日证实,该公司将于2024年推出Hopper-Ne...
,根据分析公司CounterpointResearch的数据显示...
,AMDZen4架构6核处理器有R57600X和R57600两款...
为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提升患者体验,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近日...
,2022年对于显示器厂商及消费者都相当艰难,低需求导致工厂利用...
:5月12日,据中交服务集团官微,在5月10日举行的2023年度...